名稱:銅像肖像 居里夫人
材質:鑄銅
大小:定做
肖像雕塑:
肖像雕塑傳統在哪里?在歐洲大陸。早在公元前四-三世紀,希臘化藝術后期出現歌頌哲人、詩人的肖像。隨后的古羅馬時代,王宮貴族出于自己統治目的的需要,請雕塑家直接為其造像,隨即形成了肖像雕塑史上第一次高潮。每一尊肖像都是具體的人,有具體的身份,甚至有擺放的具體地點。
當然,說中國古代沒有肖像雕塑傳統并不能否認中國古代某時期、某地的作品具有較強的肖像特性,這種所謂的肖像特性就是說作品背后具有堅實的生活原型依據。在浪漫、流暢的春秋藝風和粗曠、奔放的漢風之間夾進了一個現實與理性的秦兵馬俑,無疑是令人驚奇的。秦兵馬俑強烈的現實性決定了它的肖像特性。從時間上看,它比羅馬肖像稍早,但這種肖像性并沒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傳統。究其原因,可能是肖像雕塑誕生與存在取決于帝王及統治者們的審美取向。中國的王宮貴族自有帝王觀和藝術觀。與西方相比,同樣是出于顯威、歌功頌德的目的,中國的王宮貴族往往回避了西方式的直接塑造自己而采用了龍鳳、獅子、麒麟等瑞獸以及仆人、軍隊、武士來烘托自己的偉大與神圣。看來,中國古代雕塑家要給帝王及達官貴族直接造像是不太可能的。他們所能充分發揮人物塑造才能的領域是仆人、藝妓、士兵等普通人,所以我國古代各種陪葬俑能充分地顯示生動的生活氣息及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能呈現出本文提及的肖像性。同樣,在佛教雕刻中,古代雕塑家最能發揮現實描寫才能的是供養人,羅漢次之,然后是菩薩,創作自由最為有限的是主佛。象山西平遙雙林寺的供養人以及羅漢堂中的羅漢,都可以稱之為價值極高的肖像。大足石窟中各種經變故事中的普通人物更為生活化,現實化,不少作品也完全可以被視為普通人的肖像。
關于現實 :中國的真正意義上的肖像雕塑于本世紀從西方引進,"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風,順便把肖像雕塑帶入了我國。我國最早的一批留洋的老前輩在學成回國之后,陸續創作了各種各樣的反映革命先驅,愛國志士,文化名人等肖像作品,擁抱了正在中國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進步文化運動,為民族解放的進步事業作出了貢獻。中國肖像的真正高潮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至今的這五十年。二、三十年代留法、留日的人才班底,加上五十年代留蘇的隊伍,并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共同構建了中國的寫實主義體系。目前的八大美術院雖各有不同,但都屬于一個大體系,這個體系就是過去常提的現實主義體系。這個體系首先突出的是扎實的寫實基本功,以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方法。所有美術院校都將創作紀念性人物肖像作為主要教學課程之一。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輩雕塑家在引進西洋寫實雕塑的同時,倡導、弘揚并傳授了民族傳統雕塑的若干精華,為具像及肖像雕塑的民族化作了不懈的努力。這樣一個體系培養出的學生,完全適應了新中國的社會文化建設的需要。雕塑家們創作了大量為社會作出了貢獻的英雄、模范、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少數民族肖像,當然還創作了大量的領袖人物肖像,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席卷全國的毛澤東塑像熱以及樣板雕塑《收租院》、《農奴憤》等各地的階級教育群雕,良好地將中國的寫實雕塑隊伍以及現實主義體系過渡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關于"神、形"
"神形兼備"是我國肖像雕塑創作最為基本的審美準則,同時也是方法論。中國的肖像雕塑家都知道"神形兼備",其主要內容是肖像作品在反映人物對象時達到形與神的完美統一。作為方法,則要求雕塑家充分掌握人物對象的生活資料,對其形與神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消化,最終升華出對象形與神的個性特征,然后創作出"神形兼備"的作品。本文作者認為這一百分之百的忠于對象的"形神兼備"對肖像創作是不夠的,他的危險之處在于完全把作者置于忠實于對象的鏡子式的地位,其作品常常表現出作者的非存在性。在此,作者要提出的是:在忠實于對象的"形神兼備"前提下的另一種"形神兼備",即作者創作個性的"形神兼備",也就是說 "形神兼備"應該同時涵蓋客體與主體兩個方面。倡導肖像創作藝術家個性的自覺展現是中國肖像雕塑走出"舊"的困境的措施之一。在此提出創作個性并不否定中國好的肖像雕塑作品具有藝術家個性的現實,特別是一大批從事紀念性肖像創作的資深雕塑家,其作品都能展現出各自不同于他人的藝術個性。但筆者認為,從總的中國肖像雕塑現狀來看,藝術家創作個性在肖像創作中需要進一步覺醒。 上一篇:工程案例一覽 下一篇:蠟像面部雕
長大雕塑主要生產:玻璃鋼雕塑,鑄銅雕塑,園林景觀雕塑,不銹鋼雕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