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像雕塑制作過程有哪些呢?銅像雕塑制作過程一般包括了金屬冶煉、鍛造、雕刻、鍍金、磨光、上紅等幾個重要的工序。可以說銅像雕塑制作過程比較復雜,工藝是非常考究的。銅像雕塑制作的方法主要三種,不同的銅像雕塑制作方法,其制作過程也是不一樣的。所謂的銅像就是指銅鑄的神像或人像,原料當然是銅了。銅像雕塑制作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失蠟和模具法,此外新出現的由朱炳仁創造的熔銅法就很少有人會。那么我們現在就馬上來介紹下“銅像雕塑制作過程”有關知識吧。
在說銅像雕塑制作過程之前,我們先來說下銅像雕塑制作的方法:如下
1、失蠟法:用蠟制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
2、模具法:運用廣泛,大型銅雕一般都要經過分件澆鑄,然后銜接成一個整體。
3、熔銅法:運用無模可控熔鑄工藝,“無模”使銅液自然流暢而解形;“可控”使銅液在藝術家掌控中熔意。
古代銅像雕塑制作過程:銅雕鑄造方法有施蠟鑄造、樹脂砂鑄造、鍛銅制造、整體鑄造、分體鑄造等鑄造技術。
1、渾鑄法銅像銅雕鑄造過程:商代以前的銅雕鑄造工藝都是渾鑄法,即一次性澆鑄成型。該法分三個方面:合金、澆鑄、制范。(1)合金就是根據所制銅雕器物的需要將銅和錫按一定比例配合在一起,放在熔銅爐中加熱熔化成青銅溶液,即可用于澆鑄。合金不同配比用于何種青銅器是有不同的,如越王勾踐劍的比例中,銅為80%,錫占20%。
(2)澆鑄,將青銅溶液從澆口注入合范之中,銅液冷卻后,拆掉內外范,再打磨修整,即告完成。
(3)制范是制作陶范。先制銅雕模,就是先用泥土做出一件與將要鑄造的銅雕同樣大小的模型,紋飾和銘文也要同時在上面刻好,然后陰干、烘烤使其堅硬。接著翻制外范,用水與細紗、泥土及切碎的植物莖桿調成泥漿,抹印在泥模上,待泥漿半干之后,用刀分割成幾塊取下,陰干再烤硬,就成為外范。內范的制作是用泥土照泥模形狀減去器壁的厚度做成,內壁如有銘文,還需將銘文反刻在內范表面。陰干烤硬后,將內范和外范組裝在一起,用繩索捆綁固定,再用厚泥包裹,留出澆鑄銅液的澆口和排出范內空氣的孔道,此時內外范之間的空間就是欲鑄銅雕的形狀。
2、商代分鑄法工藝裝飾也就是將銅雕器體和附件分別鑄造,分鑄法又分先鑄法和后鑄法。
3、失蠟法和焊接法春秋以后,又出現了兩種新的鑄造工藝:失蠟法和焊接法。失蠟法又稱熔模法,先制出蠟質的銅雕器物模型,再浸涂專用泥漿成為泥模,干燥后烘烤,使蠟熔化流出而成為器范,再澆鑄青銅液即成。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銅雕尊盤,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銅雕古禁等,造型精美,紋飾繁縟,令人嘆為觀止。春秋時期開始流行的焊接技術,是從分鑄法發展而來,即將銅雕各部分分鑄再焊接即可,一般有銅焊、錫焊、鉛錫合金等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