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介紹過現(xiàn)代的雕塑發(fā)展,這次就介紹一些古代城市雕塑景觀的發(fā)展吧,從古埃及到17世紀,雕塑景觀在藝術史上一直處于主導,雖然在18世紀的大型城市雕塑景觀要比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減少了許多,但到19世紀,城市雕塑景觀又更加興盛起來,盡管在空間方面的探索突破很少,但在城市街道、廣場以及其他的城市公共空間里充滿了雕塑景觀設計作品,這一時期的題材多數(shù)以人物、人體雕塑表現(xiàn)為主。 在古埃及時期,有著許多龐大金字塔,它們既像建筑景觀也像雕塑景觀。它們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在金字塔的旁邊有神廟和巨型獅身人面像,它們共同顯示著法老生前的“無上權威”以及死后的“靈魂不滅”,獅身人面像由一整塊巨石雕成,其人面一般為其陵墓主人——法老的模擬像,把法老的頭像雕刻在某種崇拜的動物身上,使其意味著法老是神的化身,將其當成祖先或神來崇拜,這樣的形式始源于圖騰崇拜,它被希臘人稱為“斯芬克斯”。在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的城市雕塑景觀中,對人的表現(xiàn)占主要地位,表現(xiàn)希臘神話和理想化是核心,城市雕塑景觀風格質(zhì)樸、典雅和協(xié)調(diào)。古羅馬時期的城市雕塑景觀注重宗教形式表現(xiàn),宣揚帝王權威,重視功利性和實用性,重視宏偉形式和裝飾效果。西歐中世紀的城市雕塑景觀以基督教雕塑、拜占庭雕塑、羅馬式和哥特式雕塑的不同特點,體現(xiàn)了神秘與歡樂的風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雕塑景觀,是在人文主義思想下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征,歌頌生活、歌頌英雄,表現(xiàn)對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贊美,城市雕塑景觀中充滿了樂觀與信心,如坐落在佛羅倫薩西奧里廣場的由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作的《大衛(wèi)》像。巴洛克式城市雕塑是歐洲的主要風格,形式上有強烈對比,追求動感、夸張和豪華。歐洲古典主義時期城市雕塑景觀把古希臘、古羅馬城市雕塑景觀遺產(chǎn)奉為典范,表現(xiàn)重大社會題材,崇尚表現(xiàn)英雄精神,形式上追求嚴謹、莊重,富有激情。例如意大利的《祖國祭壇》,位于羅馬市中心,修建于1911年,它是為紀念意大利獨立和統(tǒng)一而建造的大型城市雕塑群景觀,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