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景觀雕塑公共景觀是指為人群交往使用的公共場所進行的環境營造。景觀是通過城市設計、建筑、交通、綠化、生態、文脈的組織加上藝術的處理營造的一種帶有藝術形式的環境。而公共景觀則是具有公共交流功能、公共參與功能、公共使用功能的公共空間環境。公共景觀的特征是具有開放性、交流性、參與性、藝術性和公眾性。公共景觀雕塑便是以公共景觀為平臺的一種雕塑形式,它同樣也要具有公共屬性的這個前提。公共雕塑的形式和內容可以是多樣的,但在公共景觀中,它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具有公共景觀的特征。其中作為景觀雕塑,它最重要的功能是營造景致,滿足觀賞和裝飾的需要。環境同公共景觀雕塑之間的關系是公共景觀雕塑的一個重要特點,它決定了公共景觀雕塑性質屬性的劃分和觀賞裝飾功能的體現。公共景觀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綜合系統,它的形成包含了經濟的、文化的、生態的、建筑的、規劃的、審美的、行為心理的多種因素,各種因素之間關系錯綜復雜。而且公共景觀具有唯一性,沒有一個景觀系統是相同的。在不同的公共景觀系統中,各種因素會表現出不同的作用力,致使這些因素沒有一個普遍的主導性認同。可能在這里是生態唱主角,在那里又是文化唱主角,在另一處審美性又占了主導地位,所以,公共景觀環境呈現出復雜性和內容的寬泛性,盡管公共景觀雕塑具有這些性質,但也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潛在的規律。在這里就試圖從這些規律中找尋公共景觀與雕塑之間的一些聯系,用來更好地認識公共景觀雕塑。2.1.1 主題與內容的協調主題與內容是一切人類藝術創造的必然存在,當然,公共景觀與雕塑也脫離不了這個實質。一個環境的主題和內容說明了它的性質和特征,這就說明了“這里為什么是這樣的?”“在這里我們能做什么?”的問題,也就是說主題和內容是解決了“為什么”的問題,一個在公共景觀中的雕塑也是具有這個實質的,它也要去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公共景觀與雕塑在主題與內容之間要有一個協調,統一的聯系。這種聯系是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文化準則和共同的認知語言。公共雕塑作為景觀中的一部分,不能脫離環境主題,否則,雕塑在這個環境中的成立性會受到質疑。這種質疑是來自公眾的,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群體,它是由公共群體的意識決定的。這種群體意志受文化背景,價值觀的直接影響,具有一定的包含性。有的藝術作品是創作者故意去挑戰公共意志,并以此為目的,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感只滿足了創作者本身或一些藝術人士,不能把它歸屬到公共藝術的行列討論。公共藝術首要的條件是公共關系的建立,公共關系建立后才可以去交流、影響、參與,這也就形成了公共效應,才能具備公共性質。試想,在天安門廣場建立兩排人體雕塑會是什么景象,會成立嗎?公共關系的建立是要以接受為前提的沒有接受就沒有公共性質,否則,它只能作為藝術形式或意識思潮去研究和討論。2.1.2 形式美的協調形式美是帶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則。形式美不同于審美觀念,審美觀念是隨文化、地區和時代的不同而發展,變化的較為具體的標準和尺度。形式美是絕對的,審美觀念是相對的,形式美寓于審美觀念之中,形式美體現在藝術形式之中,而藝術形式則由于審美觀念而千差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