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園林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創(chuàng)作豐富耐看的景觀,以滿足觀者審美心理的需要。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雕塑藝術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它能賦予人們以人文內涵與藝術熏陶。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開發(fā)與運用傳統文化資源促進中國現代園林雕塑藝術的發(fā)展是極為重要的。
園林景觀雕塑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場地,它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創(chuàng)作豐富耐看的景觀,以滿足觀者審美心理的需要。在園林景觀發(fā)展史上,雕塑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園林雕塑是一種環(huán)境藝術,介于繪畫和建筑之間,它的表現需要襯托和依附。在傳統園林中雕塑大多是以裝飾的角色出現。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藝術的發(fā)展,雕塑不再僅僅是環(huán)境的裝飾與點綴,而是與現代園林景觀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個嶄新的“景觀”,是環(huán)境內在的“形態(tài)”,是園林藝術的視覺中心及點睛之筆。而現代雕塑越來越強調它的公共性,我們如何認識公共性的內涵?
雕塑作為立體的造型,主要通過視覺感應而作用于人的心靈,即使從屬于建筑和周圍環(huán)境起裝飾作用的雕塑作品,也都具有這樣的作用。人們欣賞雕塑,第一眼就是欣賞它的形式和風格語言,優(yōu)秀的雕塑作品能賦予人們以人文內涵與藝術熏陶。對社會和觀眾,我們要多做藝術普及工作,提高他們對雕塑的認識,使他們懂得,看雕塑,就像讀詩、讀小說、欣賞電影和戲劇一樣,不僅是為了娛樂和消遣,更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試看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雕塑藝術都是與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宗教或其他意識形態(tài)以及風俗習慣有密切聯系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例如王宮、廟堂、神殿或園林、墓室里的雕塑品,莫不是如此。無論是古代希臘和羅馬,還是印度和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無論是南美的瑪雅文化,還是非洲的部落文明,都有著自己豐富的文化傳統和資源。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本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對中國現代園林雕塑藝術的發(fā)展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中國傳統藝術追求形神兼?zhèn)洌孕螌懮瘢笏囆g形象外觀與內涵的統一。講究玄學的陰陽太極、“傳神”、“氣韻生動”、注重時空的情感與想象,講究藝術的“意境”情景交融。《園治》中所反復強調的“景到隨機”、“因境而成”、“得是隨形”等原則,這對我們進行園林景觀雕塑設計具有指導性意義。
1自然中的“意境”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形神合一、浪漫與博大的精神理念。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觀念造就了我們崇尚自然的審美觀。在園林景觀藝術中,雕塑作品在內容上應更多地合乎中國人的美學傳統思想,在形式上應該是一種趨向,來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形式。如:霍去病墓紀念性石刻,是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藝術家充分利用石塊的自然形態(tài),運用純樸的意念稍事雕鑿,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含蓄中的意境
在傳統中國傳統藝術素以含蓄為特征,“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生活條件、地理環(huán)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之下、歷歷在目,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于象外。例如秦始皇陵兵馬俑、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等都有這種效果。中國現代園林雕塑可以以潑墨淋漓的大寫意表現手法來表現含蓄之美,它蘊含著幾千年的東方文化沉積、人文習俗和山水靈氣。如:園林中最早的雕塑就是園林之石——太湖石、黃石等,從石峰形體的凹與凸,透與實,縐與平,高與低來看,都具有強烈的抒情韻律感。對于現代藝術家來說,自然界就是個自由開放的空間,是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力之源,它能讓你展示出豐富而奇妙的藝術想象。中國美院洪世清教授的巖雕作品,以海洋生物為素材,在造型上,用殘缺美的理念讓那些生物在似與不似之間流露出了一種自然古拙的神韻。這些作品體現了作者深入到自然里去研究、發(fā)現、拓寬藝術創(chuàng)作的新空間,真摯地表達他們的藝術觀念。六朝園林公園設計的《竹林七賢》,突破了歷史人物雕塑“寫實”的大眾思路,大膽地把國畫中的大寫意手法融入到這組石雕上來。并吸取墓磚壁畫,磚雕,以及中國古代一些雕塑的表現手法,以“渾然天成,內聚而外張,神先而形其次”為藝術創(chuàng)作思路,充分挖掘了人物的精神氣質,生動體現了東方藝術的魅力。充分發(fā)揮了觀眾的想象力、發(fā)揮觀眾的創(chuàng)造性、使雕刻家具體達不到的讓觀眾自己來補充,使觀眾自覺來想象,這是非常重要的藝術技巧。
3中國傳統藝術也往往采取象征、比喻、擬人、夸張、烘托等藝術手段來創(chuàng)設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