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材質的種類主要有主要包括青銅鑄造、鑄鐵與鑄鋼、鑄不銹鋼和鍛不銹鋼板等。金屬材質具有自身的特性,在雕塑制作中,隨著表現形式的轉換,即便是同一種材質也會具有多重性格,它會向我們提供這樣或那樣的可能性甚至使我們無所顧忌。從造型角度來說,金屬材質呈現的形式可以是千姿百態的,其特性卻是不變的,只是其承載的思想、觀念以至審美趣味因作品或作者而異罷了。現代藝術家們對材質的可讀性、材質自身的可塑性等進行了更深層面的挖掘與嘗試,表達意義更加寬廣與深刻,形式更加豐富新穎。
青銅鑄造業在我國夏代就已初具規模。尤其在商、西周時期,官方設有專門青銅冶鑄作坊生產各種青銅器,把青銅鑄造業推上了高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失蠟鑄造法以及錯金銀、鑲嵌紅銅玉石等新工藝的應用,銅器鑄造技藝得到更大的改進。河北平山三汲的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金銀龍鳳青銅方案》、陜西秦始皇陵出土的《彩繪銅車馬》、西漢的《鎏金青銅長信宮燈》、東漢的《青銅出行車馬儀仗》等等,堪稱青銅鑄造的杰作。由于青銅材料十分珍貴而被循環使用,古代的統治者常常毀掉先前的青銅雕塑,用這些材料為自己造像,所以在人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青銅雕塑在數量上遠不及石雕。我國歷代的鑄鐵雕塑基本上屬于宮殿、寺廟前的儀衛性或裝飾性雕塑,也就是戶外作品,在鑄造工藝技術上與鑄銅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分段鑄造等等。由于材質自然屬性的差異,鑄鐵在造型上比鑄銅要粗獷些。如唐代以后的鑄鐵雕塑,多為鐵獅子、鐵牛或鐵人像。
千百年來,這些造型生動、圖案精美的鑄鐵雕塑完整無損。鑄鋼工藝技術的應用大約兩百年。鑄鋼分為鑄造碳鋼、鑄造低合金鋼和鑄造特種鋼三大類。當代鑄鋼雕塑多采用碳鋼鑄造,在材質特點上與鑄鐵相仿。近年來鑄鋼這一技術越來越多地被中外雕塑家所采用